遼傳校領導聽取舒梅露工程匯報
姜立理事長親自部署工程方案
姜立理事長在指導工作中,特別關注教學和辦公區域建筑及室內工程設計,他親自部署工程方案,要求從關愛師生角度進行人性化設計,切實打造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數媒樓即將封頂
據悉,數媒樓總建筑面積9478平方米,將于5月18日封頂,8月中旬竣工,再次見證了我校速度。數媒樓建成之后,與北校區其他教學樓交相輝映,共同成為培養新時代傳媒類專業人才的沃土。
遼寧傳媒學院北校區
我校現有南、北兩個校區,占地面積8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是一所建筑恢弘大氣、環境優雅宜人、教學功能完備、生活布局合理的現代化花園式大學。建有400米標準跑道體育場2個,座位9000余個;體育館2座,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座位4500余個;圖書館2座,建筑面積2.82萬平方米,閱覽座位2500個,館藏紙質圖書110余萬冊 ,一流的軟硬件設備設施,為學生成功實現夢想提供強有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和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等座談時,問村官楊代顯“情商重要還是智商重要?”楊代顯回答“都重要”。習近平說,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眾工作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就是適應社會能力。“不懂得情商的人,其身心是不健全的。” “情商是一種基本生存能力。”“良好的情商是你獲得職場成功的基本素質。”這些金句,來自我校校長宋吉鑫教授為大學生做《情商與為人處世藝術》的專題講座。
本次講座為貫徹《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領導干部深入基層聯系學生工作的通知》精神,落實高校黨委書記、校長每學期給學生講授思政課的要求,開展的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講座過程中,宋吉鑫校長從情商是成功的硬核實力、用情商成就最好的自己、用情商建立良好人脈等幾個方面,深入淺出的分析了如何培養情商、情商對青年人的重要意義,以及培養情商的技巧和方法。
針對當代青年人的性格特點,宋吉鑫校長在講座中諄諄善誘,告訴同學們想要提高情商,必須要先學會克服負面情緒的七個實用方法,?一是學會制怒,懂得隱忍之道;二是告別憂郁沮喪,把心交給太陽;三是心存高遠,路在腳下;四是拒絕自卑,邁向成功;五是不再恐懼,活在當下;六是清除心理垃圾,給心靈松綁;七是身處逆境,永不言敗。他表示,“永遠不做情緒和氛圍的破壞者;讓自己快樂是一種幸福,讓別人快樂是一種美德;情商的最高境界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我校校長宋吉鑫教授講座現場
唯我獨尊,事事要占上峰!這也不好那也不是,看別人總是毛病。很多年輕人容易有這樣的想法,而這正是情商缺失的表現。宋吉鑫校長還在講座中列舉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有關于情商的故事,比如唐代著名大臣魏征性格耿直,說話不遮遮掩掩,把江山社稷與民心的關系赤裸裸地擺出來警告太宗,但唐太宗卻沒有因為魏征耿直覲見而心生怨恨。當魏征病逝家中,唐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歷史上至高無上的皇帝都要委曲求全,聽取建議和意見,彰顯情商,開創繁榮盛世的故事,使學生們對于擁有“情商” 有更加清晰地認識。?“高情商是任何一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從來都是情商出眾者。”宋吉鑫校長說。
《情商與為人處世藝術》講座現場
講座結束后,同學們紛紛表示,“宋校長講座的內容特別實用,讓我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就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還有許多同學表示因為臨近期中,容易受到忙碌,焦慮的情緒傳染,聽了校長的講解,解開了自己心中的許多矛盾。
宋吉鑫校長在講座中選擇“情商”這一主題,目的就是讓學生們懂得培養情商的重要意義,提高自己的情商、成就更好的自己。切實提高學生的為人處世的能力、培養全方位人才。真正的做到教書育人,在學習方面傾囊相授、授業解惑,在為人處世上誨人不倦、春風化雨。講座最后,宋吉鑫校長對學生們真摯寄語,“愿你在顛沛流離后,依舊知道回家的路,愿你經過百般磨煉后,依舊能翩翩起舞,愿你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永遠仰天長笑,做個既腳踏實地又能仰望星空的人。”
]]>《啟程》劇照截圖
《啟程》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裴宇星教授指導,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特帶領師生團隊傾情拍攝制作,影片以“新時代青年”為主線,聚焦青年大學生的人生觀選擇問題,通過思政課立德樹人中心環節的貫徹與落實,重塑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讓青春大學生的力量在時代的洪流中乘風破浪奮勇前行。
一直以來,我校鼓勵支持思政課教師指導大學生用微電影的形式,展現大學生心中理想的思政課,思政課與專業課相互融通、相互滲透、協同育人。攝影專業學生用鏡頭記錄新時代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遷,影視專業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用“紅色”微電影展現新時代大學生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精神風貌,呈現思政課學習過程中的精彩故事,從而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認識和思考,切實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
我校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建設,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近三年來,學校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工作在媒體上廣泛報道。其中,一場別開生面的“云端德育答辯”、因時而動建設課程思政、與九一八博物館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等創新舉措被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等權威媒體及主流平臺報道。
我校與九一八博物館共建實踐教學基地
從2021年起組織大學生講思政課暨“遼傳小名嘴”評選活動,學生走上講臺,用自己的視角講述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的偉大成就,以及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新形式的思政課,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有助于教學相長,增強思政課的活力。
我校踐行“大思政”育人理念,探索“三全育人”的實踐模式。從大一新生一入學就為每名學生建立“德育檔案”,全面客觀記錄學生大學德育成長的點滴過程,作為積極引導、有效管理、客觀評價大學生思想行為、成長成才的有效依據,成為大學生活的一部“精神成長史”。從2012年開始組織畢業生“德育答辯”,并將之作為與專業答辯同等重要的一項德育綜合考核方式。“德育答辯”成為整合、串聯各項德育實踐活動的“紅線”和“集裝箱”,使不同育人成果和零散教育活動得以系統化、規范化,是大學四年思政政治教育和德育實踐活動的“自我盤點”和“最終收口”。
我校作為一所培養傳媒藝術類專業人才的應用型大學,肩負著培養讓黨和人民放心的“紅色傳媒人”的重任。學校始終把“五育并舉、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構建“大思政”格局,通過實現主渠道、主陣地、主戰場“三協同”,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成長為有信仰、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的棟梁之材。
]]>我校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由我校副校長、遼寧省教學名師王東輝教授親自帶隊,邀請來自文化傳媒與數字科技領域、高校學術領域以及行業企業專業技術領域三個不同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組建數字文旅產業戰略新興領域教材建設團隊,圍繞應用型大學教材建設開展多次高端學術論壇,為高質量教材建設提供奠定重要建設基礎!
我校精品化教材
教材建設團隊立足遼寧,面向全國,以“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數字化技術支撐、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核心,以“實施精品特色教材戰略、完善教材評價選用制度”為著力點,積極探索并推進基于OBE理念的應用型本科大學教材建設體系構建,明確將“應用性強、時代性強、科技性強、文化性強、適宜性強”五強作為應用型本科大學教材建設標準,為全面深入推進高質量教材建設提供重要保障!
我校精品化教材
我校從制度保障、經費投入、人才引進等多個維度持續加大教材建設投入力度,推動教學建設成果再取多項成果!近五年,先后在北京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等公開出版《多媒體技術與應用》《3ds Max+V-Ray三維建模設計案例教程(全彩微課版)》等以專業應用能力培養為導向的特色教材50余部,2020年,遼寧傳媒學院建設的中國應用型大學傳媒藝術專業系列教材獲遼寧省本科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未來,我校院將以構建新文科精品特色教材建設為目標,緊密對接數字文旅產業戰略新興領域,依托學校現有傳媒專業和人才優勢,以“五個強化”為建設標準,重點打造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和系統性的傳媒類數字化精品教材,為全面落實黨的領導、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傳媒人才、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服務提供最強有力支撐!
我校始建于1991年,位于遼寧省省會沈陽市,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獨立設置、主要培養傳媒藝術類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現有南、北兩個校區,占地面積8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我校設立11個二級學院(部),開設36個本科專業。現有教育部“雙萬計劃”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一流本科示范專業5個,校級一流示范專業13個;建設了省級一流課程43門;獲省級教學成果獎8項。
我校矢志踐行“為國家培養人才,為行業輸送精英”的辦學理念,以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目標,以黨建引領、大思政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以“課比天大、展賽演播、真活真做、產教融合”為創新手段,切實推動高等教育新文科改革與實踐。我校曾獲得黃炎培“優秀學校獎”,是遼寧省文化產業校企聯盟理事長單位。
]]>高子劍表示:“這不僅僅是我的榮譽,更是我校的榮譽。我校極為注重青年教師培養,鼓勵青年教師科技創新,賦予我廣闊的發展平臺,讓我想創作、敢創作、真創作。”高子劍的獲獎作品設計應用最新的科技,3D打印復合材料創作出時尚先鋒的潮流藝術品、工業品,“這個作品名叫Shenyang Girl,設計出代表沈陽人民新的精神氣質的雕塑,這個過程本身就令我享受。”高子劍說。
我校副教授高子劍與他的獲獎作品
作為一名專業的潮流藝術家,他在2015年就開發的一種3D打印專用材料,結合最新的3D打印技術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數控機床,開發出一整套從3D藝術設計,到藝術品、工業品的開發制作流程,并取得了大量專利。后又憑借極高的藝術天分及創作能力與迪士尼特效大師Jeff Wade合作參與了迪士尼、環球影城等大型主題公園的建設項目。并跟隨好萊塢著名生物造型設計大師James Kagel學習生物造型設計。
“高老師上課講的全是真實案例,特別有用,而且有趣。”學生郭家豪說。重視人的價值,重視每一位學生,變換教學手法,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是高子劍的教學特色。高子劍在上課時貫穿我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理念,尤為注重針對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 啟發、誘導、引發學生研究興趣的作用,重點關注學生造型能力,觀察力和鑒賞水平。他將課堂內容與崗位需求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在校期間完全夯實專業技能、拓展實踐經驗、提升綜合素養。我校校長助理、數媒學院院長石光高度評價高子劍,認為他是一位特別關注藝術與技術前沿,注重教育教學與行業的結合的教師,他用真實項目打磨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將學生視為準藝術家,進行孵化打造。
我校學子動漫課程實訓
多才多藝的高老師不僅是動漫設計高手, 他曾在2013年婉謝了《中國夢之聲》《中國好聲音》的邀請,登上貴州衛視《唱出愛火花》的舞臺,演唱歌曲《EverythingIDo》。2011年,他參加中央電視臺希望英語欄目,一路披荊斬棘獲得全國亞軍,并被央視授予風趣幽默獎。高子劍所在的動漫專業,更是受到省內外行業和社會廣泛認可的專業,人才輩出,是教育部“雙萬計劃”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動畫后期合成》課程獲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先后獲批教育部、遼寧省教育廳、省規劃辦、省社科等各級科研項目27項。教師參加國家級、省市級大賽展覽40余項,學生獲得國際級獎項4次 。學生付超楠、李可欣等畢業實習,就參與到國內頂級院線動畫《大圣歸來》《螢火奇兵》《神秘世界歷險記3》等大片制作。
我校學子在蘋果機房實訓
“我希望未來能夠為世界上更多的城市打造出城市IP,讓藝術穿透國界,不僅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也要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高子劍說。
高子劍副教授獲獎無數
]]>會上,宋吉鑫副校長宣讀了2021-2022學年度獲獎學生名單。校長姜立,副校長宋吉鑫、徐穎、李偉分別為獲獎學生代表頒發了獎助學金,涵蓋國家獎學金、省政府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校長獎學金等,累計頒發獎金總額達366.3 萬元。
校長姜立頒發校長獎學金
副校長宋吉鑫頒發國家獎學金
副校長徐穎頒發省政府獎學金
副校長李偉頒發勵志獎學金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校繼續發放“校長獎學金”。校長姜立個人出資20萬元,對40名綜合能力突出、德能俱佳的遼傳優秀學子進行表彰。這是姜立校長為國家社會舉辦公益教育事業的大愛之心的又一體現,更是我校扎實推動遼寧教育事業實現新發展的重要貢獻。
獲獎學生代表影視學院李洪寶表達了學校培養的感激之情,將以此為動力鞭策自己,虛心學習、勤勉奮進,做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奮力圓夢的時代新人。
副校長宋喜仁講話
宋喜仁副校長代表校領導向獲得獎助學金的同學們表示祝賀,并表示,獎助學金不僅是一種物質獎勵,更是一種精神激勵和榮譽,是社會和學校對青年大學生的關懷,是對品學兼優的學生學習與實踐的肯定。希望同學們再接再厲、再創佳績,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頒獎典禮現場
青春因奮斗而精彩,夢想因拼搏而璀璨。獎學金頒獎典禮是遼傳一年一度的盛會,通過有廣度、有深度和有溫度的儀式,用學生影響、帶動和激勵學生。愿所有遼傳學子見賢思齊,學有榜樣、做有標尺、比學趕超,在“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趕考之路上書寫人生的華彩篇章。
]]>首映現場
沈北新區宣傳部馬曉齊部長
馬曉齊部長在致辭中對遼寧傳媒學院領導、制作團隊及演職人員的傾情付出致以誠摯的感謝!表示微電影《春來雁北歸》拍攝正是政府與高校互動合作模式的一個典型案例。
遼寧傳媒學院副校長宋喜仁
宋喜仁副校長在致辭中表示,遼傳高度重視拍攝工作,匯集了富有豐富經驗和創作實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使用最新采購的國際一流設備,充分發揮高校服務區域職能,為沈北新區建設發展貢獻力量。
微電影導演、遼傳教師尹航勛
微電影導演、遼傳影視學院教師尹航勛在發言中分享了創作靈感來源,回顧了團隊凝心聚力、精益求精的制作過程,表達了這是一部凝結團隊心血,飽含著對沈北新區濃厚深情的影視作品。
首映禮上,現場與會領導、嘉賓共同觀看了微電影《春來雁北歸》。中新社、央廣網、新華網等二十余家媒體爭相采訪,對于微電影的高品質制作給予極高的評價。
現場媒體爭相采訪主創人員
制作沈北新區微電影《春來雁北歸》是遼寧傳媒學院堅持“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育人體系,發揮專業優勢積極開展校地合作項目的又一體現。遼傳將切實把科教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服務地區經濟發展優勢,發揮高校人才智庫作用,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現場嘉賓與主創團隊合影留念
]]>報道中指出,塑造英雄城市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是貫徹落實省、市委決策部署的重要任務。
報道中高度贊賞了作為市政協委員,遼寧傳媒學院副校長王東輝一直關注沈陽英雄城市塑造工作,經過調研,她建議,厚植城市文化,將自身的英難歷史、紅色基因變成獨特的文化品格,助力英姓城市塑造。
報道強調,副校長王東輝教授表示,要定位目標用戶加強宣傳,把給誰看、看什么的問題解決好。“要豐富宣傳紅色文化、塑造英雄城市形象的推廣平臺,如,針對年紀偏大、時間充裕的人群,可以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宣傳;對于年輕人和上班族,通過廣播、互聯網、自媒體等平臺進行推廣,采取線上展覽、網紅打卡、‘種草’等形式吸引年輕人的注意;針對中小學生群體,可以通過日常愛國主義教育、網絡學習平臺及研學活動等多種形式宣傳英雄城市。”
]]>選手風采
融媒體時代,主持人不再是專業的“播報員”,而是集不同媒介角色于一身的主流價值觀傳播者。為選拔出能力出眾的選手,決賽競賽環節分為自備稿件展示、熱點新聞即興評述兩部分。
選手風采
青春+“言值”,巔峰對決異彩紛呈,參賽選手們思維敏銳、妙語連珠、能歌善舞、各展其長,碰撞出了激烈的思想火花,創造一個又一個語言奇境,精彩獨特的表演將比賽推向了高潮。最終,本次比賽共評選出一等獎10名、二等獎15名、三等獎25名,魅力聲音獎、形象氣質獎、新媒體達人獎、創意主播獎、十佳方言獎 。
決賽評委
決賽評委由沈陽廣播電視臺播音指導劉紅軍、遼寧廣播電視臺播音指導曹瑞來、遼寧廣播電視臺北方頻道副總監姚大海、遼寧大學回寶昆教授、遼寧傳媒學院影視學院院長庚鐘銀教授等業內專家組成。比賽期間,各位評委專家對參賽選手們進行了公平公正的評審和權威的點評指導。
本次大賽旨在傳播中國聲音,弘揚民族文化,助力遼寧地區經濟發展,同時發掘和培養新時代傳媒事業人才,展現遼寧高校學子熱情、富有活力的青春風采。注重發現和挖掘有態度、有創意、有特點、有潛力的優秀主持人,同時展現了遼寧省大學生在主持專業領域的綜合素質能力和發展水平。
作為承辦單位,我校精心組織、認真謀劃,將本屆主持人大賽打造成一次遼寧高校大學生高水平播音主持競賽盛會,為中國播音主持事業助力添彩。
]]>我校副校長、遼寧省文化產業校企聯盟理事長王東輝教授;網易遼寧CEO劉慶教授;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學會副會長張偉教授;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促進會會長苗德志等百余位相關專家學者出席本次會議。
遼寧傳媒學院副校長、遼寧省文化產業校企聯盟理事長王東輝教授
王東輝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我校堅持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創辦了由沈陽市社科聯批準成立的沈陽市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及創新研究中心,多年來圍繞沈陽市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傳播與推廣研究開展大量工作。今后我校將持續通過數字化手段傳播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彰顯高校服務區域社會文化的責任與擔當。
網易遼寧CEO劉慶教授
隨后,網易遼寧CEO、著名作家劉慶教授結合當下社會現狀,提出文化與旅游發展將呈現全新發展趨勢,我校舉辦沈陽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及創新發展高端論壇正是體現聚焦學術前沿,為社會文化發展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對所在學科領域起到良好的引領作用。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學會副會長張偉教授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學會副會長張偉教授以《大力發展數字文旅產業推動沈陽“數字蝶變”》為題,分析沈陽市文旅發展的現狀,為沈陽數字文旅產業發展提出建議。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促進會會長苗德志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促進會會長、沈陽市政協委員苗德志結合沈陽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出應確立文化產業領軍人物,有效通過新媒體傳承傳播優秀的歷史文化,建立非遺產業園,為非遺傳承人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遼寧傳媒學院人文學院院長、中國三國演義學會會長關四平教授
我校人文學院院長、中國三國演義學會會長、博士生導師關四平教授提出應對沈陽文化進行多元觀照,從縱向、橫向不同層面進行文化挖掘,并從物質文化中挖掘精神文化。
遼寧傳媒學院新聞學院院長、沈陽市廣告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王韶春教授
我校新聞學院院長、沈陽市廣告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韶春教授以《沈陽歷史文化遺產IP化傳播與思考》為題,指出沈陽歷史文化遺產IP化傳播是打造城市名片的有效途徑,創新提出“三新”“三力”理念策略。
遼寧傳媒學院書法專業帶頭人、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甘海民教授
我校書法專業帶頭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甘海民教授針對書法篆刻與數字化有機融合問題展開探討,為今后的研究提出新方向。
遼寧傳媒學院攝影專業帶頭人、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謝軍教授
我校攝影專業帶頭人、國家一級美術師、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謝軍教授以《沈陽工業攝影數字化再現的研究與發展》為題,將沈陽工業文化通過數字技術再現。
遼寧傳媒學院教務處處長、中國電影剪輯學會常務理事英皓副教授
我校教務處處長、中國電影剪輯學會短視頻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英皓副教授結合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專著立項“沈陽數字文旅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對策”項目,提出高校應落實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為社會培養專業人才,特別是數字技術人才,更好的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遼寧傳媒學院評建處處長、遼寧美術家協會綜合藝委會會員張迪副教授
我校評建處處長、遼寧美術家協會綜合藝委會會員張迪副教授結合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專著立項“沈陽地域文化符號體系構建與傳播”項目,提出賦予優秀傳統文化嶄新的時代內涵,才能更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遼寧傳媒學院數媒學院院長、沈陽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石光副教授
我校數媒學院院長、沈陽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石光副教授首先從方針政策上梳理分析文化數字化研究工作的發展脈絡,緊跟國家的發展戰略目標。最后分享科研工作心得體會:抱有熱情、守住寂寞、注重積累,扎實做好每一項研究工作。
沈陽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與創新發展高端論壇視頻會議合影
王東輝副校長在總結發言時表示,作為東北地區唯一一所傳媒類高校,我校時刻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緊跟黨的方針政策,認真貫徹落實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指導精神,與中華文化遺產研究的各位專家學者攜手共進,共同助力沈陽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通過數字傳播手段,讓更多人領悟到沈陽歷史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博大精深!